保险公司可以加强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或自建医疗体系,为被保险人提供健康风险预防服务。通过对被保险人开展定期体检及健康测评工作,建立消费者身体健康信息动态监管系统,规范疾病险投保、承保和理赔程序链等方式,可以增加与被保人的交流触点,增加客户粘性,还能保障被保险人的长期动态健康。这种模式对险企和被保险人能起到双赢的作用,险企能通过较少的前期投入能降低赔付率,而被保险人则能获得更健康的身体。
保险公司可以将疾病险与健康管理服务结合,加强被保险人的全方位疾病需求。目前我国的疾病险还是以金钱赔付为主,赔付后对被保险人的诊疗过程服务几乎为零。保险公司未来或会将健康管理服务与疾病险相结合,可通过提供上门服务、私人医生、协助制定康复后期健康生活计划、药品采购等增值服务,提升被保险人体验。
2.2.3 长护险
建立长期护理数据库,推进长护险与养老护理生态服务方进行有机整合。我国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目前主要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导,而商业护理保险市场呈现规模小、产品价格高、保障功能弱、产品特色不明显等特征。未来,保险公司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长期护理数据库,开展失能风险预测及科学精细化管理,研发商业长护险产品。此外,针对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和失能风险,提供补充性的长期护理保障解决方案,构建保险与养老护理机构的利益共同体。
保险企业养老康复服务可从康复医院和养老社区拓展到上门服务模式。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主、以社区、机构为辅的养老照护格局,未来各保险企业推出的养老康复服务应当更加注重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并提供上门康复护理服务。
保险公司可与现有养老康复品牌合作,利用其现成消费者历史经验数据创新出针对不同护理需求和消费层次的异质性长护险产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社会强制养老保险亏损情况日益突出,商业保险更应当抓住商机,研发新型老年护理保险。传统形式上的养老保险仅支付金钱,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陪伴以及专业照顾的需求,因此未来保险公司可以将传统养老保险和护理服务相结合,研发出以具体照顾护理为给付形式的互利性养老保险,有效降低长护险费用高的问题,拓宽消费面。
2.2.4 失能险
加强精算技术研究,积极探索失能险理赔管理模式。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在中国还是“新”产品,精算技术缺乏而且经营经验不足。保险公司应加强精算技术研究,开展失能风险预测。此外,由于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产品自身的特点,如失能的界定与认定、保障范围等,容易造成理赔时理赔额超过被保险人购买保险以前的收入,失能被保险人缺乏积极治疗并返回工作的动力,从而使得赔付时间延长,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经验恶化。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理赔管理模式,如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职业康复计划来减少失能索赔持续时间,减少索赔风险,同时,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来协助理赔。
未来保险公司可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以能够获取数据来源和优化理赔风险管理。1)健康管理机构的大量用户历史经验数据可以为保险公司设计针对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等的创新性异质产品,并通过健康管理机构为不同群体精准推销相关失能险产品,逐渐拓宽用户渠道。2)理赔风险管理是失能险经营的重点,为准确把握理赔额度,避免理赔额超额和理赔时间过长等问题,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机构对投保人的早期干预和职业康复计划等来减少失能索赔持续的时间,减少索赔风险;同时,还可以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来协助理赔,如医疗专家或职业专家为索赔人提供医疗及职业建议、索赔前探访服务、重返岗位服务、为自雇者提供特别服务等方式减少理赔风险,改善理赔经验。
2.3 数字健康的发展现状和空间
2.3.1 数字健康发展现状——以平安好医生为例
随着医疗健康的逐步互联网化,健康产业的核心要素不断数据化,这些大数据将成为数字健康的基础,在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实现巨大价值。例如,医院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产生了诸多结构化的数据,则可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这就实现了初步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