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在社会医疗总赔付中占比仍处于极低水平,未发挥出明显替代效应。除去医保支出外,居民个人医疗支出在总医疗支出中仍占绝大部分,商保支出相比之下显得微乎其微。在居民个人医疗支付结构中,医保统筹范围用药(械)占了绝大部分,而我们认为,居民医保基金已经即将触及瓶颈,未来破局之道更多的可能是由市场化的商业保险对个人支付压力进行分担。

大健康、大养老成为行业未来已是共识,但险企投资健康医疗产业力度有限、且存在短视现象。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水平与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商业健康险迎来了大发展期。2011年—2020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从692亿元快速增至81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6%,商业健康险已成为我国构建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医疗医药、健康险、健康管理的闭环来看,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医疗健康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医疗医药、医保相比,健康险、健康管理在健康产业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大健康经营战略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共识。但很多公司目前并未真正解决健康险与健康产业的协同经营问题,在投资健康医疗产业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出发,而非着眼于整个行业、或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考虑问题。例如大多数险企都是推出自家公司健康险医院、药品黑白名单,并未想到参与筹建一个全行业统一、规范的商保目录。

我们认为,赔付方式、产品受众、费用控制的问题使得目前健康险在健康产业中扮演的角色有限。从长远来看,健康险未来的新机遇将一直存在。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降低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占比、政策鼓励等多重因素将助推健康险大发展。但是,健康险如何与健康产业产生良性互动,使其在健康产业中起到关键作用,促进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当前健康险主要面向健康人群,对于非健康人群缺少必要的覆盖,无法满足大健康时代健康产业对全民健康保障的要求。长期以来,保险企业基于自身风险管控考虑,仅仅面向健康人群提供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病的年轻化,需要逐渐将带病人群纳入商业健康保险的范围内,构建覆盖全人群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但带病人群的逐渐纳入,也将对保险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与精算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单纯的事后费用补偿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与保险需求,无法适应大健康时代的健康产业对保险的发展要求。从目前国内市场推出的商业健康险来看,大多是费用补偿型与定额给付型的,仅仅充当了医疗和健康服务买单的“出纳”,缺乏疾病监测、健康管理服务等衍生功能,无法对消费者的疾病风险与健康进行干预与管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与保险需求变得更加多层次、多样化,这种单纯的“事后”理赔补偿功能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健康”时代保险需求向投保前后两段广阔延伸的现实需求。

最后,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医疗费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行业盈利能力有待提升,无法适应大健康时代健康产业整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要求。我国健康险主要以事后支付的重疾险为主。事后支付模式并不直接参与医疗费用的报销和结算,无法对医疗供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事后定额赔付的方式中,医疗产品和服务和险企无关,其价格和质量不会影响到险企的对健康险产品的销售。所以险企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培育医疗服务网络,对制药行业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仅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线宽度无法得到拓展,同质化严重,而且使得医疗费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保险公司运营成本过高。再加上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价格战竞争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商业健康险虽然拥有万亿级的蓝海市场,却面临长期不盈利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