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产业:国内险企已开启多层次布局,但距成为中国版“联合健康”仍有较远距离
1.1 我国险企健康产业布局:多层次初步联动
为提高服务质量,助力健康险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逐步介入健康产业供给端,布局健康管理等相关行业。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后,我国大型寿险公司加快了布局步伐,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业务体系,我们认为以医疗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销售、健康产业支付模式、养老康复和健康管理为主要代表。
1.1.1 医疗服务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具备优势互补。保险公司对投保健康保险的客户采取定点就医的措施,将这些保户锁定在合作医疗机构内,这样为合作医疗机构提供了稳定的客源。而合作医疗机构为保险公司的保户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诊断率与治愈率,杜绝冒名就医,人情处方,甚至为病人提供虚假病情证明等。医疗机构既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理赔、服务方式,又减少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有效控制保险公司成本。
目前,险企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主要为三种模式:一是投资新设医疗机构。这种模式可以保证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的控制,避免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成本,但同时建设周期长,对公司跨界运营带来挑战。二是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试图通过“海量获客,高频使用”,将医疗服务客户和保险客户融合。三是寻求外部平台资源,与医疗健康科技平台达成合作,借助其发达的线上线下医疗网络开发涵盖互联网医疗的新型健康险种。
1.1.2 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销售
险企会通过线上对接用户需求和线下覆盖医疗服务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必要药物以及健康体检、医美、口腔及基因检测等标准化服务组合。目前的健康产业市场中有两种典型模式:一是险企核心模式,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以险企牵头,一家保险公司对应多家各类供应商,从而服务与保险客户。二是供应商核心模式,以镁信健康为代表的的以供应商为核心,整合多家险企的各类健康险产品和医药公司对应的药品和服务,将两者进行匹配。

1.1.3 支付模式
各险企在支付模式上的革新和改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优化。协助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按服务绩效付费,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对高端商业医疗保险提出了直付模式。简化理赔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提升客户粘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出现了高端医疗的直付模式。这种一站式结算大大简化了理赔流程,彻底颠覆了传统理赔“由客户先买单、保险公司后理赔”的模式,真正实现了“程序免申请、理赔零等待”的即时赔付。

1.1.4 养老康复
目前,各大险企均推出了养老康复服务,主要包含康复医院、养老社区等形式。养老社区方面,我们认为,险资布局养老社区,可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有效挖掘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以康养业务所积累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实现保险产品与康养服务的充分融合,有效匹配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与保障需求。
从目前的各家险企养老社区的建设路径上看,主要有三种布局模式:一是重资产模式,即通过自建养老社区方式获得项目产权,典型企业泰康、国寿、太保、新华等。二是轻资产模式,如合众人寿通过股权投资收购实现养老社区的联合运营。三是重资产+轻资产混合模式,即自建部分养老社区,同时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取得项目产权,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经营的模式,典型企业为中国太平。
1.1.5 健康管理
“保险+健康管理”模式正成为保险行业新标配,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行探索,推出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对客户进行区分,根据客户的健康状况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激发客户的健康意识。二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来对客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并给客户提供一定的保额优惠,从而激发客户的参与意识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三是与健康管理平台合作,给客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及就医安排服务。综合来看,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