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恋网络,可以说是让很多父母最头疼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断崖式下降、眼睛近视……这些随之而来的副作用,都让家长迫切想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面对父母的担忧,有的孩子内心也会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可在看到电子产品的那一刻,却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将孩子的这种行为,称之为“行为上瘾”。
什么是行为上瘾?
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书中告诉我们:“行为上瘾”是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这种行为给他带来的快感,很快就会被其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而抵消。
简单来说,行为上瘾分为两种方式:
痴迷性:停不下来的想法
强迫性:停不下来的行为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注于学习,就对孩子使用围、追、堵、截等方法,也许当时会有一点效果,但当孩子一离开你的视线,往往会更加痴迷于网络。
所以说,要想让孩子提高行为的自控力,我们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影响孩子“行为上瘾”的因素都有哪些?
中国航天员首席心理专家王峻认为:“产生瘾的根源是爱或安全感的缺乏,行为上瘾的背后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每一个行为上瘾的孩子,都渴望通过这种行为来满足内心对爱的需求,而诱使孩子产生“行为上瘾”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可望而不可及的诱人目标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你越是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就偏偏越想要去完成,特别是有一点难度的挑战任务,更容易让孩子沉迷其中。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蒂尼,曾在《影响力》书中提出过稀缺原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机会越少的东西,重要性越高。
稀缺性原则的致命点,不仅在于孩子会对这种行为变得重视,还容易产生迷恋心理。
譬如孩子在玩乐高积木时,每次在快要搭建完一个造型时,不小心被碰倒,这样接近于完成却没完成的状态,会让孩子长时间沉浸于这件事中,而忽略身边的人和事。
2、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
心理学家迈克尔·泽勒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选了3只饥肠辘辘的白鸽,关进三只不同的笼子,第一个笼子里,白鸽只要一啄按钮,就可以吃到食物;第二个笼子里,白鸽啄按钮,偶尔会吃到食物;第三个笼子里,白鸽怎么啄按钮,也吃不到食物。
最后发现,迷上啄按钮停不下来的,是第二个笼子里的白鸽。
生活中也是如此,当孩子面对无法预知的结果时,往往会存在侥幸心理,大脑会把每一次的失败,反馈成“差一点就赢了”,以此,来促使孩子一次次重复同样的行为。
3、毫不费力的进步和逐渐升级的挑战
我们有时候会奇怪,为什么几个月大的孩子也会对电子产品感兴趣?
这是因为智能屏幕操作简单,只要滑动一下,画面立刻出现变化,让孩子不自觉产生好奇心理。而要让孩子产生“行为上瘾”,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逐渐升级”。
譬如我们在玩游戏“俄罗斯方块”时,把几个造型不同的砖块排满一行很简单,但随之而来的速度加快,也会让你为了补救失误,而越来越专注于游戏中,亚当·奥尔特将这称之为“玩乐回路”。
陷入“玩乐回路”的孩子,内心会持续渴望这种行为,哪怕这种行为不再带来快乐,也依旧想要再次尝试。
当我们明白影响孩子行为上瘾的这些因素时,就可以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再纠结于问题本身,而可以从根源上引导孩子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