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类方法,适合一些为业务目标直接负责的产品经理职位。
如果候选人不在为业务目标直接负责的岗位,比如中后台产品经理,也可以采用基于职能分工的分类方式,这样写:
负责 A 系统的搭建:
负责 B 系统的搭建:
负责 C 服务的优化:
分类完之后,我们再以“先总后分”的逻辑,进行阐述。
以上,我们针对如何“定时梳理履历,建立自己的档案库”已经介绍完了。
要点就是:
定时更新
三段式:业务背景、职能介绍、业绩结果
结构化:分门别类、先总后分
你们记住了吗?
二、多因素判断法确认是否投递目标职位,以及如何弥补经验的缺失
再牛的人,去投一个不匹配自己的岗位,面试邀约率肯定不好。
所以,我们首先要基于职位描述(JD) 去了解职位的诉求,去决定是否要投递。
如果找猎头的话,可以多和猎头交流了解公司业务和职位。
我自己会采用多因素法来判定:
兴趣程度:问问自己是否对这个业务很喜欢、很有兴趣?
擅长程度:问问自己是否擅长这类职位?比如,你能想出来怎么优化这个业务的一些体验吗?你能帮忙提升这个业务的业绩么?
经验匹配度:问问自己过往的经验是否与这个职位要求有匹配度,哪里比较匹配?
职级匹配度:问问自己的职级,能匹配这个职位描述么?
如果我有两个因素的得分比较高的,我就会去投递。
我参考的是战略咨询师、知名博主、设计师巴德·卡德尔的这张图:三个互相交叠的圆,分别表示你喜欢做的、擅长做的和有钱赚的。要尽量让自己去从事三个圆的交叠中心的行业方向。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面对自己心仪的职位,如何让自己的简历更加匹配这个岗位,从而提升邀约率。
常见的问题是:对于这个岗位对应的行业,经验不足怎么办?没做过这类业务,我很感兴趣,现在想去应聘。
首先,经验不是用人单位唯一看中的因素。
如果市场上缺乏相似经验的候选人,那么用人单位就会降低对于经验的要求,从而去找潜力更好的候选人(比如新诞生的业务类型,一般是会这样招聘)。
不过,有一些行业领域,经验则会更加重要一些,举例:
互联网金融领域:受法规和政策影响较大,不懂这方面知识,没有这方面经验,会有入行门槛。
支付结算:属于需要支付
系统常识、财务知识、系统架构能力的,也很需要经验。
这类业务如果没做过,上手起来需要一段时间,用人单位不一定有那个时间成本来承担这里面的风险。
除去上述领域外,如果自己经验不足,又非常想应聘,就需要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填补:
对这个领域有足够了解,并有自己的一些观点:可以通过输出自己的观点,放在简历附录部分,证明自己对这领域是有研究和观察的。
体现自己后续的成长潜力:潜力是体现你的长期估值走势,是越来越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长,还是应聘入职的时刻已经将贡献的价值固定?可以通过突出名校学历、长期的好奇心(阅读、写作、社群运营等)、曾经做过有挑战的项目,来证明自己是有潜力可以做好这份新领域的工作的。
体现自己的在其他方面的价值点:比如团队管理能力强、自带企业所需的资源。
但是,千万不要无中生有!
有的候选人粉饰简历,夸大事实,把别人做的项目拿过来当成自己做的项目,这类事情是最不能做的。
我们在职场上,诚信是第一位的。哪怕你过了面试这一关,也很可能在背调之后被用人单位拉黑,或者过不了试用期。
互联网这个圈子很小,我不赞同为了一时利益而折损了自己的职场信用。
三、提炼简历亮点,几秒抓住面试官眼球
开头已经说了,我们的面试官只有 15 秒的时间阅览每一份简历。
我们需要去提炼个人亮点,给面试官留下第一眼印象。
亮点是什么?
如果候选人是一款产品,那么亮点,就是产品的广告词,是你的关键卖点,是吸引别人“下单”的因素——它可以传达出候选人的关键属性,包括职级信息、性价比、个人优势等。
好的简历,它的亮点,都放在简历最开始的地方。
如下图简历,左上角框框里是亮点描述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