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在相关政策的不断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协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众多企业都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和信息的深入发展,供应链金融在2018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2019年7月8日,诺亚财富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的歌斐资管发行的产品为承兴国际控股提供了34亿元的供应链贷款暴雷也引发了各方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雷区”的思考。
总体来看,目前供应链金融在中国仍处于初步阶段,不过受益于应收账款、存货量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较为迅速。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为11.97万亿元,到2017年,已经上升为14.42万亿。2018年受到监管政策影响,互联网金融C端业务受到冲击,B端金融发展有望爆发,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增长至16.51万亿元。
供应链金融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与货物交易密切相关,二是资金需求具有确定性,三是随着交易阶段发生动态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式以及供应链金融产品也围绕这三个特点展开。
供应链金融作为有别于传统信贷的融资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产业链上相应节点的融资服务,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能力。从业务切入节点来看,涉及了订单采购、存货保管、销售回款三个阶段。
二、订单采购阶段-保兑仓融资、提货单融资
订单采购阶段相应的是预付账款环节,采购方作为资金需求方为了预定采购、获取货物而进行的融资,可以理解为未来存货的融资。通常,根据采购的定位不同,分为两种状态:
一种状况是,采购方作为经销商,通常是零售行业。相对上游较为弱势,在采购构成中需要支付预付款,甚至全部货款才能取得货物,经销商模式下,融资是为了采购,进而销售,着重点在于货物是否畅销。
另一种状况是,采购方作为代理承包方,通常是电子产业、汽车制造产业。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多样化的采购,进而将采购环节外包,并且由采购承包方垫付采购费用。而采购承包方模式下,融资是为了给特定需求方(发包方)垫付采购资金,并完成采购任务,着重点在于发包方能否履约。
在预付账款环节存在融资需求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经销商、二是代理采购商。针对第一类主体,比较典型的是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是基于预付款融资的一种,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供应链中处于核心企业的下游提供融资方案。针对第二类主体,比较典型的是怡亚通在代理采购方面的融资模式。
1、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我国,高端白酒通常供不应求,白酒生产商具有较为强势的谈判地位,通常要求下游经销商预付较大比例的货款甚至是全部货款。而白酒销售通常存在季节性,白酒的预订与销售之间存在3至6个月之间的时间差,预付款的支付影响了下游经销商的资金周转能力以及销售规模。此外,高端白酒具有较强的增值保值,耐储存、易变现等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金融机构通过控制白酒经销商与白酒生产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项下成品白酒的未来提货权,作为融资项下的质物,提供融资支持。并且金融机构要求,资金的确定用途是向制酒企业预付货款,并且预付款支付后所获取的提货单质押在金融机构。制酒企业根据提货单的需求将成品白酒存入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则根据金融机构指令向白酒经销商发货。白酒分销商完成销售后取得回款归还金融机构本息。
在这种模式之下,可能存在白酒分销商无法按计划完成预定的销售量,进而产生货物滞压的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可能要求白酒生产企业承诺回购余下货物,通常,高端白酒生产企业较为强势,不愿意配合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金融机构则将余下货物/或者剩余的提货单处置变现。